网上有关“阳湖派的主要成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阳湖派的主要成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据学者曹虹《阳湖文派研究》所列,择要简介:
恽敬(1757—1817),字子居,号简堂。常州府阳湖县人。清散文家。乾隆举人。致力于古文,与张惠言同为“阳湖文派”创始人。
张惠言(1761—1802),原名一鸣,字皋文,号茗柯。常州府阳湖县人。清经学家、文学家。嘉庆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与恽敬同为“阳湖文派”之首,又为常州词派的创始人。
张琦(1764—1833),初名翊,又名与权、季鹰,字翰风,又字玉可,号宛邻,又号默成居士。常州府阳湖县人。清诗人、散文家。张惠言弟弟,与哥哥张惠言合称“毗陵二张”,与兄张惠言同创“常州词派”。
李兆洛(1769—1841),字申耆,晚号养一老人。常州府阳湖县人。清文学家、地理学家。清嘉庆进士,晚年在江阴暨阳书院讲学20年。曾与魏源交好,思想上相互影响,著《海国集览》 ,与魏源的《海国图志》互为印证,为洋务派理论基础。
陆继辂(1772—1834),字祁孙,一字修平。常州府阳湖县人。清诗人、散文家。清嘉庆五年(1800)举人。阳湖文派的中坚成员,是继黄仲则后常州又一个杰出诗人。
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号景亭。苏州府吴县人。近代散文家。林则徐的得意门生。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冯桂芬是近代洋务运动的理论先驱。清咸丰十一年(1861),冯桂芬的政论代表作《校邠庐抗议》问世。鉴于当时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冯桂芬提出“采西学、制洋器、善驭夷”等改革主张,成为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先声,又被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
张惠言(1761—1802)字皋文,号茗柯,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他是一位经学家,并以词和散文著名,是当时“常州词派”和古文中“阳湖派”的首领。有《茗柯文编》 、《茗柯词》 ,另编有《词选》 ,代表他的词学观点。其《词选序》中所述主张,最根本一点是提出词和诗一样要讲求比兴、要有寄托,“要其至者,莫不恻隐盱愉,感物而发,触类条鬯,各有所归,非苟为雕琢曼辞而已”。从这一种标准来看,他认为宋亡以后“四百余年”的词家,都是“安蔽乖方,迷不知门户者也”,这当然也包括了风行一时的浙派词。
《词选》 ,共选唐宋词人四十四家,而序文特加称许的,在唐为温庭筠,在宋为张先、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王沂孙、张炎。这个名单初看很难找到明确的共同点,但张氏自有解说。他最推崇的是温庭筠,而原因是在他看来温词种种美人香草的辞面都只是比兴,内中隐有深微的大义(这实际是经今文学的解释方法)。而宋之八家,都还有缺点,即“不免有一时放浪通脱之言出于其间”,要注意辨别。所以他虽选了苏、辛,但主要是选其含蕴委婉之作。这样,张惠言把词的正格规定为一种通过比兴手法表达“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并讲究文辞之“深美闳约”的体式。这种带有经学气息的词学理论,看起来似乎可以纠正浙派词的某些弊病,其实它所指引的路径更为狭窄,在感情的表现方面也更为收敛和隐晦。但由于张惠言的影响,这种理论一度相当风行。
张惠言的词作,文字简净,少用华艳的辞藻和典故,抒情写物,细致生动,词旨在若隐若显之间。他的《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生子掞》五首,前人颇多称颂,下面这首《木兰花慢·杨花》也很有名:
尽飘零尽了,何人解、当花看。正风避重帘,雨回深幕,云护轻幡。寻他一春伴侣,只断红、相识夕阳间。
未忍无声委地,将低重又飞还。疏狂情性,算凄凉、耐得到春阑。但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称清寒。收将十分春恨,做一天、愁影绕云山。看取青青池畔,泪痕点点凝斑。
关于“阳湖派的主要成员”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幻瑶]投稿,不代表天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ee5.net/tianyu/51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天宇号的签约作者“幻瑶”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阳湖派的主要成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阳湖派的主要成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据学者曹虹《阳湖文...
文章不错《阳湖派的主要成员》内容很有帮助